|
|
|
地址:瑞安市塘下罗凤西路888号
电话:0577-65110007
传真:0577-65194400
手机:15967705000
邮编: 325206 |
|
|
|
看上你的未来比看上你的什么都好 |
若干年前,处于花甲年龄还很硬朗的母亲不但忙里忙外打理家务,还担负着照顾半身不遂的父亲的责任。闲暇之余,与邻里街坊谈论某某家的老人或好或坏的晚景。其间,偶尔也会带有自嘲性地忧虑一下自己:“看别人这样那样,不知道到咱老了的时候会怎么样?”“自己能走能料还好说,胳膊腿儿不能动了就难了……”
而今,父亲早已故去,母亲也已从花甲年龄一跃接近耋耄之年。母亲真的是老了,头发花白,走路小心翼翼……好在身体状况对于这个年龄来说还算可以。
母亲一直与兄弟一起生活。兄弟成家后,起先关系还算好,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与弟媳的关系就慢慢变坏,直到近期,已经到了难以相容的地步。其实,对于母亲这个年龄的老人,相对于起主导作用的年轻人来说,所谓难以相容,其情形其状况自然不难想象。
这样,摆在我们兄弟姐妹面前的问题是,母亲必须从兄弟家离开,是弟弟弟媳的意思,也是不得己的母亲的意思。
哥哥的两个年龄不小的儿子尚未成家,负担重,没有可能接纳母亲。两个姐姐也有困难。况且,还很看重传统的母亲也不愿意去女儿家。这样,赡养母亲的最佳人选似乎就指向了我。
妻的性格急,脾气有些大,并且有点洁癖。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。所以,虽然大家心里有所想,但这层窗户纸谁也没有点破。这一点,也是我的担心,万一弄不好,不但惹人笑话,还会再次对母亲造成伤害。妻倒也坦率,跟我说:“我这个脾气我这个性格,养自己妈好像还勉勉强强……”
事情这样僵持着,也似乎在等待着,等待会有转机的出现。
这时母亲的状况,真是不幸应了她多年前随口道出的的担心。众多儿女,竟没有一个让老母可以容身之所,究竟是母亲的悲哀?还是作为儿女们的悲哀?
平时与母亲虽不居一地,但也并不很远。虽不远,因与弟弟家有些嫌隙,除逢年过节以外,我并不常去看望母亲。可是,不常看望心中却无一时不在牵挂,无一时心安理得坦坦然然,似有一种无形的牵连,那一头连着母亲,这一边连着我。这种牵连,像一根绳索,捆缚着纠结着我的心,让我的心时常隐隐作痛倍受煎熬。我时常想,假如年迈的母亲就这样有一天突然无声无息地离去了的时候,我就会安心了吗?我就会坦然了吗?
时间在一点点的过去,母亲尽管还在弟弟家,但最终的归宿仍然没有着落。我虽然按部就班地做着每天必做的事情,心里却沉沉的,像被压了一块石头一样。
很多事情就是这样,看似不见希望,而希望却又忽然降临。某一时,妻忽然扔过来一句足以使我感觉震聋发聩的话:“把你妈接过来吧,只要不乱管闲事就行……我也改改脾气……”
我静默无语,面无表情。
是没听清?还是真的被震呆了?
照理说,面对妻如此出人意料的高姿态,我应该感激涕零欢呼雀跃才对,可是我没有。我不是在故作矜持,我是在甄别,甄别妻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究竟是一时冲动三分钟热情,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——毕竟,这不是在儿戏。虽然我觉得,已经78岁的母亲不可能有多大精力去管“闲事”。但,究竟是增添一个人,人都有长期以来所养成的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,增添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掺杂进一份相异和不同,就意味着互相要有一份包容和忍耐,就意味着要互相消化这份相异和不同。否则,就有可能衍化为矛盾。
这层窗户纸没被捅破时我希望它被捅破;被捅破之后我又倍加着谨慎。
随后,妻不止一次地又对我表明了她的态度。其间,还打电话征求远在外地的岳母意见。岳母起初也有所担心,后来看妻比较坚决的态度,也就同意了,并且叮嘱要善待老人。这让无意听到了的我很是感动。
我明白,妻是给我交了底,剩下的事由我去做决定,由我去做实施。
妻生就一副反骨,越是认为她不能做到的事,她越要做到。至此,我不再怀疑妻的诚恳。那一刻,我的心彻底放下来。在这悄无声息无波无澜的日子里,母亲的命运似乎已经被我们牢牢地掌握在手里。
我赶赴参加决定母亲归宿的家庭会议时,面对面面相觑的兄弟姐妹,我轻声宣布:“娟子(妻的名字)说要把妈接过去。”
众人皆一片惊讶。母亲耳背,大姐贴近她,再次重复了一遍我刚刚说过的话:“娟子说要把你接过去——”
母亲终于听明白了,顿时流下泪来。而后,母亲又立即用手擦拭着眼睛。那一刻,屋中的气氛犹如一片乌云被阳光冲破,顿时变得温暖起来。
回到家,妻向我打听母亲及众人的反应。听我如实叙述完当时的情景,妻沉默不语。但我分明感觉到妻的心潮一定是有所涌动。
第二天,打了一辆可以拉回母亲舍不得丢弃的老箱老柜包包裹裹的车,前去接回母亲。妻在家收拾准备,我叫上儿子同往,以壮声色。
接回母亲。当车驶进院里停在房前时,妻忙从屋中带着微笑迎迓出来,伸手打开母亲身旁的车门。母亲毕竟年纪大了,只坐了一会的车,腿脚发僵无力,几次努力都没能挪下身来。见状,妻将身子探进车里,怀着软软的心伸出双手,欲把母亲抱出——这一细节被在一边忙碌的我看得清清楚楚,那一刻,我的心确实被烫得热热的,虽然最终妻是将母亲扶下的。我似乎蓦然发现,妻火爆性格的表面下面,竟蕴含了那么一种令人感动的善良,她是想用自己结实的身子,安抚老人那颗弱不禁风的心灵,就像时光倒流了若干年,一种伟大的母性在面对一个孩童的孱弱。
母亲安定下来,我的心也随之安定下来,并且有一种奇怪的感觉,就像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子,忽然归家了一样。我知道,日子还长,日子不会一帆风顺,以后或许还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,但因为有了妻的那份善良,我对以后的生活还是充满了信心。
人在小时候,总是依赖于母亲,总是以母亲为家。因有母亲的照料,因有母亲的呵护,才会感到温暖,才会感到安全,才会感觉到是真正的家。人到暮年,失去了劳动能力,反过来又以儿女为家,为依靠。因有儿女的照料,因有儿女的呵护,才会感到温暖,才会感到安全,才会感觉到是真正的家。这一切,皆因以亲情编织的纽带在维系。
人在小时候,总是以母亲为家。人到中年,因有母亲的加入,又何尝不是使原有的家更为厚重,更具有家的意义呢?
我为母亲现实中的家,母亲为我精神中的家。 2011/8/5 10:45:58 |
[关闭窗口] |
|
|